团队计酬阶梯金融化,借鉴虚拟币和区块链, 走向传销模式化
作为架空设定,我设计这个阶梯金融化的模式框架,暂时搁置政策的现实局限,以商业模式本身正和博弈,符合商业社会主流认知为前提,目的很简单,给那一潭死水里丢个石头而已。
借鉴来源:币圈、传销、非法集资
不必讳言,人际网络顶层设计确实在历史中,有很多借鉴于“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”传销,我也看到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死在沙滩上,后浪还是一波波的继续“创新”中,很无奈也很尴尬。
但是作为追求极致利益驱动的人性特点,直销、微商、返利这些非零和博弈的人际网络,和传销一样的,虽然底层逻辑两者南辕北辙,但工具层面、管理层面中的人性驱动元素,很多地方是完全互通的。
比如教育激励(一般我都称之为洗脑)层面,这些打底的工具都是从直销出来的,即便是币圈那些“相信产生力量”的各种共识说辞,基本都是传销里来的,再向前追溯都是从直销来的,长期和传销纠缠不清的非法集资就更不用说了。
收住闲话进正题,那自2016年开启的虚拟币狂潮里,有多少东西可以启发借鉴呢,金融工具包能解决以直销为代表的团队计酬问题吗。
这里略作梳理,做一些简单假设与联想。
基本概念的借鉴与延伸
挖矿
币圈,凭空出现的去中心化理论,又凭空制造出无数的空中运用,基本都不落地,还能凭空运转至今,只要把立场切换出金融这些全都是泡沫。
借鉴币圈,就绕不过挖矿,即便是比特币以太坊都是用消耗电力获取算力,得到一个定位于未来运用的金融衍生品,不确定性较大,波动性非常大,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无法符合当下落地的商业逻辑。
思维跳脱出来,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,销售行为在虚拟币框架里类比为挖矿,天然就是可以创造价值的,那后面的很多设计就能衔接上进而借鉴发挥。
直销PV值,返利的积分,以至于所有的销售业绩,都可以代入到挖矿概念中,这个矿产品如何衍射至金融以及变现,则需仔细设计。
区块链
这东西在技术层面其实就是一个透明化记账方式,只是因为链圈已经恶名远扬,回归到本质只是个单纯的技术。
前面用销售去挖矿,后面用类似比特币的形式去记账,透明公开一目了然,给后面金融化做好基本准备,当然有些行业的历史习惯是各种黑箱保密,以至于尾大不掉了,所以这个想法只能针对新生势力。
上链
区块链上链,就是账本透明公开,这问题涉及监管和对外透明化,首先要排除像趣步这样的暗箱区块链和假区块链,宣发十亿结果发了几百亿还在发,直接变金融诈骗了。
上链意味着所有销售业绩的透明化,公开才能保证公正,用技术解决不捆绑道德诉求,所谓的内部排线提前排线这有违公平的行为,就放在桌面上了,就少了很多闲言碎语的阴谋论发酵空间,在群体心理中抑制因暗箱导致的投机冲动。
锁仓
这个方法可能是借鉴于商业操作里期权变现约定时间,在币圈和传销里被运用的出神入化,从社会心理中明显感觉到一个反应,锁仓期这个相对透明的前置的“规则”,确实能够在群体心理上抑制一定的投机冲动,也能够延迟拉伸拉人头游戏的时间维度,心理上基本都能接受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可控性。
正面运用价值是有的,用的地方就是控制受众人群的暴富冲动,拉长时间的冲动就不能称之为冲动,其内在社会动员力一开始就被稀释。
销毁
这个东西易铁的理解不是很通透,大致认为是为了全局平衡币价,貌似也是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保证。
交易所
流通领域到金融领域跨界问题,可能导致的不合规但也不一定违规,开拓一个新的灰色地带做尝试,这个问题和底层代码、技术透明度、区块链数据可靠性、交易所作为平台裁判角色的背书设计,这些跨界因素过多,暂时悬置。
交易什么
金融设计上首先是交易什么,如果挖矿被销售代替了,销售以及现在的直销PV值(对应为挖矿的比特币以太坊),能不能用来交易。
不能,这些记账用工具不具备金融属性,不能在这里混淆。
比特币原始初衷作为货币属性,发展过程中因数量限制变成金融属性,进而金融炒作淹没了现实应用,颠覆了去中心化的初衷,这个黑色幽默里隐含着金融的嗜血性一面。
以落地为目标的团队计酬金融化,当然不能走这条路,实业制造商品或者流通,销售获取积分,积分获取什么得到用来交易?
所以交易用的金融衍生品,是全盘设计的重点,转化好了金融工具包的工具才有可能运用,杠杆才能服务于实业,如何设计易铁个人经验非常有限,币圈经验看起来太虚无,不符合中国金融服务实业的政策基调,所以很多不能生搬硬套。
阶梯化金融思路
模式最粗框架的设计与解释:
团队计酬里不涉嫌传销的第一层直接提成,或者再加上第二层的提成,以现金支付,后面层级计酬改为金融化操作,也就是将几何倍增后半部分切割出来,倍增量最大的间接收益金融化。
没有直接收益无法驱动人性去销售,社会活动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,所以直接提成还是要支付现金;
假定以直销60%拨比的相对共性为前提,前两层提成拨出20-40,剩余部分20以区块链记账。
间接收益在区块链记账中分为三类积分:
一类积分,直接可以一比一兑换现金,在企业以支付的可监管的资金池里;
二类积分,由一类积分转换而来,转换后有锁仓期,锁仓结束后可以兑现;
三类积分,由二类积分转换而来,为可交易金融衍生品,通过交易所操作兑现。
锁仓,看起来是分流,主要作用是拉长获益时间,控制冲动;
锁仓资金池需要托管,还具有兜底功能,所以不能在企业手里;
相关数据也可以是企业的“财报”体现,企业可以据此做其他文章;
安全性大多数是技术问题,难度可能在于是跨部门协作;
销售挖矿的积分有20,这是一类积分,兑现为20元,转化二类积分兑现25元左右,拉开两者收益差距即可。
二类积分进入锁仓,时间可以按季度、月度计算利率,也可以用余额宝类似的方式计算利率;
锁仓结束后转换为三类积分,三类积分类似期权或者股份,形成交易要素。(这个设计比较傻大粗黑,确实不懂金融,但大致意思如此)。
兑现的积分算是销毁,数据也在链上体现。
机制设定上,将三类积分可以在一个区块链上,只是IT上不知道能否实现,或者积分区块链之后,再套一个金融链,前者是企业链,后者需要公链背书同时锁定资金池。
为防止开盘即收割跑路,可以设定一个锁仓基数,当积分总量达到基数后才能开启金融链,或者开启三级积分兑换,但不知道IT技术上能优化到何种程度。
兜底策略:为避免归零造成全盘崩溃,三类积分在触底后可以反向转化为二类积分套现清盘,交易停滞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套现,但设置手续费等硬性门槛作为最后一道防火墙,原则上这个兜底会比一类积分价格还要低,也可以设计为根据交易总量下跌不断降低价格的灵活策略,金融的风险性一定要体现出来。
兜底资金来源于托管资金池,所以这个资金池是硬性条件。
惩罚式锁仓:团队计酬中某一个分支、系统、团队出现违法违规,关联区块链积分自上而下全部锁仓,而且不计利息,作为一种日常性处罚方法,不用发布什么信息只发布锁仓账户区块,就能起到比媒体预警更好的效果,因为关联利益全部被触动。(如何让这个因素打击积分价格,还没仔细琢磨)
企业内部处罚往往被利益胁迫,而且不公开信息,多设计一个处罚式锁仓用来提高透明度,总体上可以释放负面情绪避免积压,细节上参与者的利益受损(积分下跌)同时心理上产生威慑,记性就长了;
违规三次,同样方式违规两次,区块彻底锁死不能兑现,但不清除,留着变成数据,作用是杀鸡给猴看,同时企业负面的多少就是锁死数据量的直观体现,间接变成可量化的一个标准。
IT技术操作上似乎地址代码方式能解决,区块链设计中,也需要考虑这个数据因素,能够体现出人员信息的多少,还能适当保护一部分隐私,公开问题又相对含蓄。
这样,总体阶梯金融化框架构成,将团队计酬稀释为现金和积分两大块,积分则分为三类,兑现积分、区块链积分、金融衍生品三个阶梯。
解仓,入仓,积分规模,三层之间的流动轨迹,可以直观体现出企业销售收益总量和趋势,金融化前提就是基础信息的透明,这是IT技术的重要性和前提性。
三类积分之间的转换机制,都存在一个转化和消失的问题,是否归于销毁,这个机制设定还需要反复推敲。
大框架描述和解释完成。
核心的金融衍生品设定
最终,如何设计这个可交易的金融衍生品,其本质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,尽可能避免恶意炒作收割,又能符合现状下的市场认知,则是最烧脑的部分。
积分产出得益于销售量,捆绑了销售就会把实业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前提,但这只是团队计酬参与者的一个角度。
打开一个金融切入口:让闲散游资可以直接进入,也就是直接进公链前提的交易所,借鉴另一个虚拟币方法,初创团队(庄家)自持币是作为虚拟币开发者的创始基金(或者类似于原始激励),会定期释放一些币来融资,以支持团队继续运作发展。
链圈当年的打法,类似企业以远期收益的期权作为金融衍生品来交易,多数空气币在宣发时会锁仓多少,流动多少,会有链上的透明(对他们来说透明一样收割,很多时候还和交易所一起收割,所以规则制定很重要,而且比股市更复杂)。
掌控节奏:缓慢产出的挖矿对应庄家释放,销售挖矿越多,庄家可释放的越多,两者关系做硬性关联设计,销售形势和反馈信息良好,庄家就能多释放,销售不好质量有负面报道,庄家就少释放,硬性量化这个比例(或者依据市场规律设定不同品类的比例),就能形成实体与虚拟的良性互动,且控制收割冲动,断绝一部分收割后就跑路的空间。
交易所基本元素基本达成,但这么说太笼统模糊,但对于金融的理解就局限于此了,水平有限没办法,有了解金融的欢迎留言补充和讨论。
金融的长板,补直销的短板
直销当下问题之一,是与传销认知的混淆,混淆大多来自于利益关联方的利益问题、舆论上“泛化的仇富”、洗脑嫌疑导致的整体性厌恶,内部意见里最烦恼的大单问题,这些问题和涉嫌传销的情绪混杂在一起,让改变变得尤其艰难,而且一谈改变直销自身痼疾又多,涉及销售体系历史惯性的问题尤其难搞,有些问题在金融化操作里是可以解决的。
鼓吹暴富的解决:
团队计酬的暴富不外乎快速拉人头而来,但是在金融衍生品价格变化中,参与者的关注点从产品销售获利,到积分锁仓后增利,再到金融衍生品涨跌可能的翻倍,变成一条关注线,三个点释放追逐利益的情绪,而且拉长的时间线天然就能稀释暴富冲动。
夸大宣传的解决:
假若大部分参与者获利路径都侧重与最高获利的交易环节(是可能不是必然),因夸大宣传导致舆论曝光后造成金融衍生品价格下跌,损失的是所有参与者的利益。
这就推动参与者群体内产生一个分析机制和道德谴责机制,这种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内生性动力,远比监管反复敲打有效得多,当然这需要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,有倾向的去建设机制才行,所以夸大宣传的问题在交易场景中解决问题不大,这个有案例。
社会不正常负面舆论:
当参与者的注意力被分散,重点又偏向于金融衍生品,他的认知和表达都会有所侧重,那被他传递信息的人(亲友网友等等人际网络范畴)关注点也会有侧重,舆论点击率会不会有侧重呢。
蹭热点也要有人看,有人看的地方就有互联网江湖,当热度更多放置于一长串交易相关数据时,客观上为团队计酬的理性化认知拓宽了接纳边界。
大单风险问题:
企业融资一部分由积分兑现的资金池缓解一部分,金融衍生品对外界敞开,敞口越大融资力度越大,大单造成的矛盾越低(大单本身体现的企业诉求,善意理解是融资,恶意理解是收割圈钱),敞口收紧可以整体抑制泡沫,这个松紧程度可以与其他数据关联,形成自然良性的一个平衡机制最好。
这个敞口的规则不能掌握在企业手中,而是市场调节为主,监管大局辅助,只是需要更多市场变量来参与调控设计,也是重要阀门节点。
制造出新的融资途径,大单这条路就可以收窄甚至堵死,这样针对某些单一产品的直销、微商企业,过高大单造成无法消化的囤货也有希望化解,一线直销员的销售压力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强度,分解利益驱动的能量,更纯粹的为消费而销售,逐渐放弃拉人头的恶习,远期也可以降低培训力度(洗脑力度)。
企业回归初心:
好产品有了,人有了,融资问题也有空间了,负面炒作淡化了,精力就有了。
做不好产品被所有人唾弃,直接体现在交易价格上,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涨跌关联着交易品和交易所的繁荣程度,同时因为捆绑销售,所有与销售相关的信息都会造成涨跌,包括产品价格、产品质量、消费者反馈的正负面信息,舆论正负面信息。
因此,产品不再是公关就能掩盖的问题,金融市场涨跌自然会反馈这个信息,参与者和消费者会以此作为第一依据产生评价体系,反馈到价格波动数据中。
以产品为导向,企业不用再死乞白赖的吹嘘那些虚无缥缈的模式,专注于产品和销售这些最该做的事情去,放弃炒作模式概念等务虚行为,元神归位。
当下我们能看到的经验是原始股和期权,相当数量的直销企业、集资企业都用这个方法融资或圈钱,引发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,金融的职能就是融资,要融资就光明正大的用金融工具,别在桌面下搞偷鸡摸狗的小动作和擦边球。
监管难题:
金融最怕泡沫,泡沫上限问题,现阶段似乎没什么限制,直销里唯一具有增值属性的产品某某黑茶,换到市场角度来仔细一看,嗯,粗看也只是比较黑。
而且依赖金融市场经验,那就是政策影响和舆论影响双管齐下,把控大局应该是没问题的,好产品适当多点溢价泡沫也是有意义的,起码比几万块床垫这种智商税产品要好得多了去,顺带发现用金融数据体现智商税高低,没毛病。
有个美好的期望,通过技术在区块链和交易所数据中挖掘更多的可能,让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有数据支撑,逐渐完善一个科学化管理手段。
维权难题的解决:
在这个模式设计里,没有设计相关环节,不是不会设计,而是不会产生维权,不需要设计。
只要规则透明IT技术到位,维权纠纷会天然下降90%,我使用的是天然这个措辞,尤其是当下流行的胡搅蛮缠式维权。
解决了90%,剩余10%维权问题集火于模式前段的产品和渠道通路,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制造和流通领域的问题,与模式无关,但现实中常常演变为舆论导火索和传销一锅烩了,撇清干系厘清本质,从模式设计上减少企业无谓的公关负债。
舆论追热点蹭热度以及造热点的焦点,聚焦点在传销,切入点不一定在产品质量,搞好产品质量是所有企业的天职,出了问题躲不掉,有问题也该死,但这个问题只体现在第一个阶梯里。
90%的问题如何解决的?这个问题和下面的洗脑嫌疑一样,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分析推导,而且这两个问题心理学逻辑上关联密切,看下面这一段。
洗脑嫌疑的解决:
这个主流认知中不认为是大问题,但易铁个人认为是根本性的问题,所以我放在最后说,这里讲述一个观点:直销业流行的有句话叫做“简单易复制”,就是一句基于成功学立场出发的鬼话,非常深刻的从哲学层面鄙视这个观点,因为复杂必须理性,简单才能被煽动。
扯一个闲篇,总有直销人问我,有没有方法收编币圈盘圈的团队,我总是一句话回怼:他们做的梦是不拉人头暴富,他们的梦,是交易所里百倍币、千倍币的梦,你给的了吗。
答案,不在于新设计的金融交易能否百倍千倍,而是在于金融本身特质,会大幅度稀释现有直销培训教育体系对参与者造成的思维定势局限,大量化解洗脑效应,同步消减了非理性维权的情绪发酵空间。
这个结论来自于易铁长时间的跟踪调查,社会心理方向论述逻辑大约需要三五千字,铺展案例两三万字,还涉及未完全定型的洗脑方法论,所以这里不唠叨,我的调查结果很确定,结论经过两次百万人次级的心理测试,提炼出的经验在这里非常具有正面意义,看起来是个头痛医脚的解决方案,有趣,且非常有效。
好处摆了一些,坏处难处也自然会有。
可预见的问题
所有金融的工具包,甚至所有币圈工具包,都可以反向运用在技术监管中,空气币跑路很爽快,但实体企业是有庙的和尚跑不了,再补充一些规则,避免恶意收割、跑路借壳等等,并不难。
骗子用各种工具骗人,我们当然可以用各种工具约束人,我们要相信技术解决问题,不相信人这种情绪变量体,尤其不能相信满嘴仁义道德之辈。
收割,只要有交易所的地方,就有收割,就有做空做多,以及衍生出的各种奇奇怪怪,这是金融常态,规则设置好边界,他们总能找到完美自洽的方式,反复测试后总能杀出一条血路。
监管,这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但是已经解决最心塞的几个大问题。新问题是,涉及金融的多头监管难题,以及在政策范围内、监管可接受范围内,去合理设计这个核心的金融衍生品和规则。底色打好,规则定好,边界卡好,这是监管才能推动的事情,捋顺了偶尔微调下规则即可。
黑化运用,这个粗框架圈钱的改改,拿去忽悠人很正常,骗子学习能力最强,成本最低,这没办法杜绝预防,没有我这一出,弱智的消费商理论一样能编造出各种收割局。黑化最大的操作空间在于,数据和资金池都被控制后的黑箱操作,准确直白点说,不透明,是黑化运用的必然特征。
没有讨论,就没有出路
以上这其中有一些是推理成分,我的措辞是大概、应该、可能;但主要部分的社会心理已经是可验证的现实经验了,用的都是结论性措辞,深究起来需要长篇大论。
新模式的运用只能寄希望于新产品盘、新返利盘设计了,这个模式的底色,着眼于长期发展的销售性团队计酬设计,越长远的利益越最大化,越最大化的利益越需要放弃冲动。
丢个砖头儿试试,听听有几声回响......
传销研究者 易铁
中国反传销救助中心:提醒广大市民:凡是让你先交钱;然后层层拉人头赚钱的、都是传销。只要交钱无依无据无凭无证的,让你等待发大财的都是非法集资、圈钱诈骗。须谨慎防范。家人陷入传销失联,需要、寻人,寻亲,劝说传销痴迷者,可联系中国反传销救助中心。抵制传销从我做起,举报传销人人有责。
联系我们
救助中心 www.fcx110.com |
反传之窗 www.fcx110.cn |
咨询热线1:010 57210191 |
咨询热线2: 010 56208282 |
咨询QQ1: 283071951 |
咨询QQ2: 467080324 |